體驗區

免費試讀請先加入會員並下載瀏覽軟體

詳目顯示
        閱讀
篇名 专业与修业
中文摘要 长期在大学工作,注定绕不开“专业”。开专业、办专业、评专业、撤专业,周而复始,记忆和情结至今还在。45 年前,开放大学的前身——电视大学创办时,正值改革开放兴起。作为教育部的直属高校,部长兼任校长,调集名校各路人马。只记得那时办学只有理工两科,工科中只设电子和机械两个门类,没有具体专业,更没有什么方向。后来又根据需要开办了经济类和文科类,以及少量专修科等。这样按学科、门类招生,“完全按照自己研究的方法”(张群玉,1980),符合国情和现状,至今仍有不少高校竞相仿照呢。15 年前,教育部批准的电视大学“开放教育”试点项目进入尾声,需要对其所办的8 个本科专业进行全面评估,于是高教司负责组织了这项活动。来自北大、清华、人大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和从事远程教育的同行们按比例参与,我也有幸进入了。结果不出所料,那专业教学计划结构的创新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开放教育的特色,确实让参评人员印象深刻。10 年前,根据安排,所在地教育主管部门要对挂牌已两年开放大学的本科专业进行评估,于是一场关于执行标准的研讨会紧急召开了。看得出当时与会的教委及分管处室的领导、普通高校专家以及开放大学领导们的纠结溢于言表而颇显无奈,因为检查的标准被严格要求在“普通高校标准的框架内”。其实,若是按照普通高校的套路设计专业,也并非难事。倒是转型开放大学之后,要求更高了。假如要评价开放大学开设不久的新专业,就不能仅限于教学计划本身及执行的普适性,还要兼顾到“ 学校自身办学能力” 和“ 办学的优势和特色”(教育部,2016)等。比如,开放大学的本科专业,多为“专升本”,其专业设计与执行起点的设定,如何满足跨专业或跨门类者的需求?再比如,开放大学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过程的开放性究竟如何呼应?还比如,开放大学的本科教育过程中,社会与学校、线上与线下等培养途径,以及理论与实践、过程与终结等培养环节如何优化?尤其是开放大学以系统办学、分散教学、自己学习为主,总校与分校所需的本科师资和资源又该如何配置均衡?看来 “我们不能像管一般高校那样去管开放大学”,应该“建立起一套符合开放大学办学特点的评估体系”(沈晓明,2012)。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就是修业制度。所谓修业,就是学习者在学期间修身养心和学习知识的统称。于是,修业中除有必修和选修课程,还有补修和重修等环节,更有续修和专修的选择。一般说来,开放教育的课程应是选修多于必修,所以英国开放大学才专设了“开放教育专业”及“开放学位”(肖俊洪,2010)。作为修业的首段和末端,补修通常是跨专业或跨门类学习的台阶,使学习者能够学起来;重修则是现修中感到不适而另行修业,使学习者能够学下去。专修就是脱离统一的专业计划,在导师支持下,选择适合自己的“个人专业”(刘小强,2009)或“微专业”组合(李颖,2023)。至于续修,已不再是“中途休学”的代名词,而是学习生涯中“间隔学期”“间隔学年”的继续修业吧!记得一位精英大学的教学副校长,后升任教委一把手的领导来校讲专业建设,我便向其求教,“现在学生接受高等教育,究竟是读大学还是念专业?”他一愣之后便肯定地答道,“读大学!”是呀,今后到开放大学读大学,也许还可能跳到普通高校攻读心仪的专业,拿名校的学位,或许还可以转去职业大学念喜欢的专业,拿“含金”的证书。这,应该不再是梦想。
頁次 121-121
關鍵詞 CSSCI
卷期 29:6
日期 202312
刊名 開放教育研究
出版單位 上海遠程教育集團、上海電視大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