體驗區

免費試讀請先加入會員並下載瀏覽軟體

詳目顯示
        閱讀
篇名 经验与认知
作者 文青
中文摘要 随着信息(比如,智能技术、元宇宙等)的发展,以及各种视频或图片的可便捷获取,一个新的现象似乎变得日益普遍,那就是:很多教师有意无意间会通过播放视频、图片、动画,代替让学生走出教室步入真实的场景进行观察、实践、体验;通过在课堂看解剖图,代替学习者亲身动手植物解剖观察它们内部的细微结构和特征,等等。有时,那些清晰、生动、细致的图片或视频还能人产生一股冲动,以为让学生观看视频、图片几乎或甚至比让他们走进现实,能观察得更深入、透彻。从认知原理来说,知识习得的重要途径是人的感知觉,即人们依赖听觉、视觉、味觉、触觉和实践经历等获得感知觉,进而以感知觉为基础获得经验形成认知。美国著名的盲哑女作家海伦·凯勒学会学习,是从手接触井水和家庭教师在她手心里拼写“water”的单词开始的。现实的水和手心的“water”单词两者结合,使“water”一词获得了意义。教学技术应用的最初目的之一,也是帮助学生取得感知觉,即将火山喷发、细胞结构、历史情境等现实中难以获得的感知觉,通过技术的手段呈现给学生。所以,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说技术是人的身体的延伸,它帮助人们获取难以获得的感觉经验。依赖这些感知觉经验,学习者进行认知结构的同化和变异。所以,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说,“一盎司的经验超过一吨的知识”。身体现象学也强调身体感知觉对知识获取的重要性,认为身体是认知发展的前提,主张身体是人此在存在的最直接和最基础的根据和来源,是本体论、认识论的起点、来源和根据。现在的问题是,学习者认识的途径——感知觉没变,但是提供感知觉经验的来源变了,它不是现实(自然或社会现实),而是代替现实的视频或图片等。显然,视频或图片也会在人脑中留下印象,进而帮助学生形成感知觉经验。我们不能否认基于这种感知觉经验不能建构认知结构,只能说这种“经验”是否足够牢固,以及这种没有经过现实的矫正或没有经过和现实拟合的经验,能否与现实统一。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,即通过两种不同经验形成的认知发展会有差别吗?差别有多大?这种差别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?这些问题大概都没有答案。再进一步说,这种“经验”会不会影响人的成长?比如,通过媒体构建认知的学习者,待他们进入现实世界,和现实世界的认知能否协调?他们进入社会后,和通过现实建立认知的群体会不会产生认知冲突或有“认知鸿沟”?这种冲突或鸿沟会有多大?这些问题大概也是有待观察的。
頁次 001-001
關鍵詞 CSSCI
卷期 29:6
日期 202312
刊名 開放教育研究
出版單位 上海遠程教育集團、上海電視大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