體驗區

免費試讀請先加入會員並下載瀏覽軟體

詳目顯示
        閱讀
篇名 教師效能:三元模式的建構與應用
作者 孫志麟
中文摘要 教師效能(teacher effectiveness)的研究,由於教師角色和教學意涵的轉變,再加上研究者的旨趣、詮釋角度與關注面向的互異,而產生許多不同的派典(paradigm)、模式(model)或研究取向(ap-proach)出現。姑且不論派典、模式和研究取向彼此之間的差異,整體看來,這些研究的分析框架或探究方向,可依其特徵分為二條主軸:第一條軸線是教學研究的路徑,檢視有效教學或教學效能的特徵,據以判定這些特徵對學生學習成就的影響或作用;第二條軸線是教師研究的路徑,探討教師特質、行為或思考與學生學習成就的關係,從而歸納代表教師效能的指標。這二條軸線的立論觀點雖有不同,但亦並 非完全沒有交集,二者具有相似和差異之處。第一條軸線的分析單位是以「教學」為主,研究範圍除包括教學本身外,亦涉及教學情境的探討,而教師效能則是教師教學及教學情境下的產物。此一研究取向雖較能掌握教學的複雜性,但卻可能將教師效能窄化為教學效能,而忽略教師的其他特性,甚至混淆教師研究與教學研究的差異。至於第二條軸線,分析單位聚焦在「教師」,研究範圍包括教師的特質、行為、思考等,而對於影響學生學習成就的其他因素,例如:學校情境、教學情境、學生特性等,則暫時存而不論。此一研究取向較能確定教師本身的效能展現,將教師效能的概念回歸至教師主體的分析,但仍無法對學生學習過程做整體的理解,同時也可能忽略非教師因素的作用。
頁次 044-054
卷期 104
日期 200212
刊名 教育研究月刊
出版單位 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